「本文来源:华商网」
汉文帝的陵墓为啥没有封土?《陕西帝王陵》的作者、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双怀说,汉文帝刘恒的陵墓没有封土,主要是出于防盗的考虑,其次也是为了彰显节俭的美德。
现在发现的丛葬坑文物,可能都是汉文帝在位时亲眼所睹
△江村大墓K15出土的部分彩绘着衣式陶俑
王 双怀教授说,汉文帝是个非常有名的帝王,他当了皇帝后首先是稳定政局,稳定社会秩序,轻徭薄赋,还采取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措施,从而使汉王朝稳定下来逐步 发展。在这个时候其实已经开始为西汉的强盛奠定基础了,所以文景之治的制度开创是从汉文帝开始,到汉景帝完成的。 西汉时期,帝王在继位的第二年就开始为其修坟墓了。西汉一般是把每年国家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用来修陵。说法是这个说法,其实达不到,但说明比较重视。国家 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修帝陵,一般是皇帝继位第二年就开始修了。汉文帝23岁即位,到46岁去世,他的陵墓修了22年。现在发现的丛葬坑文物,都是汉文帝 在位时亲眼所睹。
汉文帝希望陵墓修得坚固,张释之的话让他更注重节俭
汉 文帝刘恒最初希望把自己的陵墓修得很坚固。选好墓址他去看了,很伤感,担心将来他要死亡,害怕他的墓被盗。他说:“以北山石为椁,用紵絮斫陈漆其间,岂可 动哉!”意思是用石头为椁,然后麻紵来加固,这样就安全了。张释之说:“使其中有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亡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就是说,你如果 在里面放了很多珠宝等好的东西,就是做得再好也会被人盗掘。如果不放重要的东西和金银珠宝,别人就不会盗掘。后来汉文帝就想通了,就提倡给他修坟墓的时候 要节俭,不要改变地形,要“因山为陵”,不要起封土堆。这样一来可以节省劳力,另一方面向世人表示,地宫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就可以起到防盗的效果。
△陶窑遗址航拍
临死时说要用瓦器做陪葬,去世后七天葬礼就办完了
由于陵墓是事先修好的,所以汉文帝死了之后七天葬礼就办完了,当时埋葬的时候有31000多人。而唐代帝王是死了之后才修陵,需要一年的时间,所以需要放一年才葬。
汉文帝在临死时说,要用瓦器也就是陶器来给他做陪葬,不要放金银。但他死了之后,汉景帝在埋葬他的时候还是在里面放了金银器的。所以他自己虽然提倡节俭,但实际上他的儿子为提倡孝道,没有完全按他的意志来,在里面也放了很多东西,所以才会被盗了。
汉 文帝以有德而著称,在位时也的确是提倡节俭的,这在他的陵墓上也有体现。考古资料显示,霸陵墓比其他汉陵要小一些,不仅没有封土,而且地下的宫殿也比较矮 小。汉代帝王陵墓,边长一般是400多米,霸陵只有390多米。应当说他是汉代最节俭的皇帝了,也可以称得上历史上最节俭的皇帝之一。
没有封土,其实是采用了西周“不树不封”的方法
过 去人们理解汉文帝“因山为陵”是把陵墓建在山里头。其实是在一个高地土包上向下挖墓室,之后再把它填平,也就是采用了西周“不树不封”的方法。但这样建成 以后陵墓仍是有陵园的,叫“圣德园”,四面有门,门有阙,但里面没有封土堆。西汉灭亡后,这个陵园没人管了,门阙倒塌后就没标志了,后来就找不到地方了。 因为文献中说他是“因山为陵”,后人可能因此把位置找到了凤凰嘴那一块,认为那里是他的陵墓。其实那里可能是他的陵庙,因为人们经常在那地方祭祀,所以历 朝历代都认为那地方可能是他的陵墓。
误把凤凰嘴当作霸陵,可能是把陵庙当成了墓所
△世传为汉文帝霸陵的“凤凰嘴”
陵 庙是陵墓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人事死如事生,把人死了之后的坟墓称作阴宅,人活着的时候住着的宫殿和屋子称作阳宅。所以帝王死了之后,其陵园里边有寝殿、献 殿。寝殿就相当于平时生活住宿的地方,供奉一些玩物;献殿就相当于是办公的地方;陵庙就相当于宗庙。建在帝陵附近的陵庙,里面就祭祀他一个人。西汉灭亡 后,霸陵地面建筑荡然无存,宋代以后,人们找不到他的墓所,便在陵庙旧址祭祀他。时间长了,就误认为那里是霸陵之所在。
这次考古确定了文帝陵在今江村一带。江村大墓东南就是窦皇后的陵墓,南边据是他母亲薄太后的墓,这和文献记载也是比较符合的。所以这次的考古发现,可以说纠正了一千多年来文献记载的一个错误。
△霸陵陵区航拍全景(窦皇后陵、江村大墓发掘点、南陵)
误把凤凰嘴当作霸陵,也是受到了文献的影响
对于为啥以前人们会把凤凰嘴误认为是霸陵,考古人员认为,也是受到了文献的影响。
陕 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马永赢介绍,郦道元写《水经注》时,就曾明确讲汉文帝陵在白鹿原上,但没有提具体地址。白鹿原这个地望太大了,整个范围从蓝田一直到 浐河边上,30多公里。到了元代,学者骆天骧在其编撰的《类编长安志》中记述:“文帝霸陵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凰嘴下”。这是考古专家目前能查 到关于霸陵具体位置最早的记录。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曹龙介绍,因为毕竟历史久远,霸陵又没有起封土,唐宋以来位置就可能已经发生偏差了。在元代骆天骧《类编长安志》说法之后,就有了好多石碑,可以说把大家误导了很多年。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