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

稳字当头,巩固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大趋势——从新发展阶段看2022中国经济新方位

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十四五”时期关键之年。

认准中国经济所处的新方位,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把握发展的时与势,才能坚定信心,行稳致远。

新起点,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

1月26日,《关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发布,进一步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牵引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

这是深圳市CBD风光(2019年3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深圳,正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生动注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立足新发展阶段,2022年中国经济处在什么样的方位?

发展基础更牢固——

“今天我们所处的新发展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2021年9月21日,湖北省秭归县沙镇溪镇村民在田间收获高山冷水稻(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向红梅 摄)

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跃至114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万美元,形成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在乌英苗寨,村民梁安合和妻子梁英迷在赏雪(2021年12月26日摄)。乌英苗寨位于桂黔交界的大苗山深处,曾经是一个极度贫困的苗寨。2020年,乌英苗寨实现整体脱贫。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展主题更鲜明——

新年伊始,中国首个百万吨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在山东营口全面建成,投资逾500亿元、以芯片制造为核心的中芯国际临港项目在上海破土动工,首趟“铁海联运美国专列”从南昌向塘国际陆港缓缓驶出……

1月17日,在山东烟台开发区一家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对出厂机械设备进行检查。新华社发(唐克 摄)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必须抓紧抓好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

翻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被摆在醒目位置。“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 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目标更明确——

这是2021年6月4日拍摄的浙江省东阳市花园村夜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对于浙江来说,2022年是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之年。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

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手握未来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奋斗目标清晰可见:

到2035年,用3个五年规划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然后,再用3个五年规划期,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砥砺前行,未来可期。“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

新视野,辩证看待危与机

“订单增量很好,但成本压力不小。”江苏宝时得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供应链高级关务经理胡雪莲说,芯片短缺、运费高位徘徊、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持续存在。

2021年12月31日晚,中欧班列长安号跨境电商专列在西安国际港站准备出发开往德国曼海姆。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这家集电动工具研发、制造、营销于一体的外贸企业正一边转向更加稳定高效的中欧班列进行线下出口,一边寻求跟亚马逊深入合作,开辟日本和澳大利亚的跨境电商新业务,积极向外贸新业态拓新路。

爬坡过坎,是当下众多市场主体的切身感受,反映出今年中国经济发展工作之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必须清醒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形势早有预判。

从国际看,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从国内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关键期。

如何看待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

“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2019年1月24日,在黑龙江省漠河市北极村,游客体验“泼水成冰”游戏。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没想到冬奥会将千里之外的村庄带火了!”在黑龙江省漠河市北极村,经营民宿的村民史瑞娟兴奋地说,各家民宿、饭馆的停车场挤得满满当当,来村里“找北”“追冷”的游客仍络绎不绝。

“冷资源”变身“热经济”,折射出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有优势、有潜力、有活力。

1月3日,顾客在海口日月广场免税店选购化妆品。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看消费,我国人均GDP连续3年超1万美元,未来10年累计商品进口额有望超22万亿美元;“Z世代”、银发经济、母婴消费、冰雪消费将壮大新兴消费市场和投资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引领绿色消费、低碳消费新趋势。

看投资,我国疫情防控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吸引外资引力不减;产业升级发展趋势向好,先进制造业投资有望不断发力;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补短板投资空间广阔。

这是1月6日拍摄的海南自贸港建设项目2022年度第一批集中开工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看外贸,多重压力下,我国稳外贸仍然具有有利条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再扩围,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新引擎。

“元宇宙”再出圈。作为“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之一的“元宇宙”,被写入多地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争相布局的新赛道。这一依托于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而兴起的新业态孕育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2021年9月6日,在河北石家庄举行的2021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上,工作人员在操作智能镜子。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国家层面部署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联合国贸发会议经济学家梁国勇表示,中国拥有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完备的工业体系、不断升级的基础设施,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方面具有独特的综合优势,使中国在低迷的世界经济中脱颖而出。

新作为,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

新春寒气未去,从工地到厂房,一派热火朝天。

“早、准、快”,根据财政部此前明确的2022年专项债券发行要求,今年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发行跑出“加速度”,全国各地重大项目建设按下“快进键”。

面对压力挑战,大江南北的建设者在新的起点,以更拼的姿态拉开了2022年的序幕。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2020年12月17日,在福建省德化县,税务工作人员向一家电商企业负责人(左三)宣传介绍疫情防控期间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保持战略定力,坚决不搞“大水漫灌”,从优化住房信贷到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调;从稳外贸到促内外贸一体化,从稳投资到扩消费;从18项政策促进工业经济平 稳增长,到43项政策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惠企惠民……今年以来,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密集落地靠前发力,助力经济“开门 稳”。

“稳”是为了“进”。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还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碳达峰碳中和……对于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目标上要坚定不移,策略上要稳中求进。

深入推进创新驱动——

这是2021年12月29日拍摄的杭州亚运村媒体村建筑(无人机照片)。当日,杭州亚运村举行竣工仪式。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梳理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广东省提出推进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辽宁省提出深入实施智能化提升工程;安徽省2022年要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00家,争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0家左右……

加大创新驱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多地2022年的重要工作。面对压力挑战,保持战略定力,中国经济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

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稳步推进电网、铁路等自然垄断行业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推动制度型开放等,将是今年的发力重点,为中国经济航船行稳致远注入新的动力。

“随着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改革也面临新的任务,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为新发展阶段的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不惧风雨,迎难而上。

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号”巨轮正朝着新的目标笃定前行。 (新华社记者谢希瑶、魏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