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浙江省平湖市独山港镇的粮食码头丁字坝,每年1到4月,大批“捞金人”从这里出海,穿梭于距离海岸线3到8公里的海域,捕捞有海上“软黄金”之称的鳗鱼苗。
“今天涨潮时间在4点左右,6点出海最合适。”61岁的船老大王连根“靠海吃海”33年,对潮汛了如指掌,不看天气预报便能准确说出每天的涨落潮时间。
航向121°,船速7.1节。早上5点多,王连根和同伴迎着海上日出行驶至捕捞区。从海面上空俯瞰,以航道为分界线,一片海域,两种业态,尽显生机:一面是清晨刚刚苏醒的货运码头,一面是冒着春寒繁忙捕捞的渔民船队。
往返于近海与远海,赶赴每一个早早布置好的鳗鱼捕捞网处,王连根时而充当舵手控制航向,时而化身“大力水手”拽网拉绳,3人协力将捕捞网拉出水面,取出鳗苗。如此往复,每天8小时,直至清空330张捕捞网。
捞鳗苗是一项精细活。王连根单手捧起鳗苗,一根鳗苗比针线粗不了多少,轻轻一压就不能存活。因此,每一网鳗苗的过筛环节,他都小心翼翼,既要防止压坏鳗苗,又要细心地拾遗捡漏。
顶着船体的摇晃,“捞金人”在浪头上“穿针”,靠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练就的真功夫。“筛选鳗苗,一是要稳得住腿,在船上保持平衡,二是要稳得住手,控制好力度与精度。”王连根不时提醒同伴。
忙碌一天的王连根回到海岸,鳗苗收购商早早就在等着他到来。经过仔细点验,最终这批鳗苗以17元每条的价格进行了结算。当天收网、当天卖空、现场结款,成为“捞金人”们的“专属福利”。
王连根介绍,因为鳗鱼无法人工繁殖的特性,鳗苗一直是水产行业的“金疙瘩”。“一年忙3个月,能挣18万元。”对于捞鳗苗带来可观的收益,王连根十分满足。
监制:翁璟
策划:马江
统筹:王杭徽
采写:汪菁璐 陈鑫宇 张鲁彦 赵丹凤
编辑:骆思宇
供图:王强
鸣谢:平湖市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