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能源生产情况,3月份,火电由降转升,核电、太阳能发电增速加快,风电增速回落,水电降幅扩大。其中,火电同比增长9.1%,1-2月份为下降2.3%;核电增长4.6%,增速比1-2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风电增长0.2%,增速比1-2月份回落30.0个百分点;太阳能发电增长13.9%,增速比1-2月份加快4.6个百分点;水电下降15.5%,降幅比1-2月份扩大12.1个百分点。根据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统计,截至2023 年3月31日,公司核电控股在运机组25台,装机容量2375.00万千瓦;控股在建项目9台,装机容量1012.9万千瓦;控股核准待建机组2台,装机容量242.40万千瓦。
为什么要发展核电?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提出,我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如期实现“双碳”目标,能源领域安全低碳转型发展是关键。
一方面,能源领域碳排放是我国二氧化碳的最主要排放源,电力是能源领域最大的碳排放部门。据统计,我国能源领域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总量的87%,其中电力行业约占能源领域碳排放的41%。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推动能源消费和能源生产革命,加快能源结构转型,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另一方面,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只有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充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才能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守住新发展格局的安全底线。最近两年在我国多地出现的“拉闸限电”情况,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造成显著影响的同时,也警醒人们认识到,实现“双碳”目标不能离开我国的国情,必须处理好履行减碳承诺与保障能源供给安全之间的关系。
核电在整个电力系统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一直以来,人们一般更强调它的清洁属性,因为核电发电过程产生的碳排放量极少。一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年发电量接近80亿千瓦时,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40万吨,每度核电的碳排放量低于光伏发电,与风电相当;同时也不产生二氧化硫等其他大气污染物,清洁低碳优势十分明显。核电在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过程中,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据测算,全球核电已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850亿吨,核电也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实现其碳达峰目标的重要支柱能源。近期,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世界核协会(WNA)等多家国际能源机构的报告,都强调了核电在未来低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将起到关键作用。
另外,核电也是一种公认的“稳定电源”。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导致的电源安全问题凸显。如2021年初,美国得克萨斯州遭遇历史性极端寒潮天气,电力系统几近崩溃;去年夏天四川遭遇历史罕见长时间大范围高温极端天气,多个水电站运行水位下降,供电支撑能力大幅下跌,而用电需求激增,导致水电大省不得不打响电力“保供战”。核电在安全性、高效性和稳定性上具有优势,能够作为全天候稳定提供电力的零碳清洁能源,在极端天气灾害中成为稳定可靠的调度基荷电源。近两年,我国核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度电必争、多发满发”,在保障能源电力安全稳定供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全球能源发展的大背景下,核电的身份已经从清洁能源转为“保供能源”,在能源安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2022年5月,欧盟委员会正式通过了一项名为“RE Power EU”的能源计划,旨在迅速减少欧盟对俄罗斯化石燃料的依赖,并承认核能将在确保欧盟能源供应安全方面发挥作用。为应对国内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德国政府决定将原计划2022年底关停的现役3台核电机组延长运行至2023年4月中旬。国际能源署去年8月发布的《核能和能源安全转型》报告中提到“今天的能源危机可能会带来核能复兴”。
发展核电也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供应的战略需要。发展核能是立足我国国情、应对外部环境新挑战,强化能源保供的重要途径。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不断深入,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逐步提高,而可再生能源具有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等特点,对电网稳定运行带来挑战。核电是基荷能源,具有持续稳定电力供应的能力,可以有效缓解新能源波动对电网的冲击。核电与风光等新能源互为补充、协同发展,可以有效支撑大规模新能源上网消纳,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核电还可提供高品质热能,满足其他高耗能行业生产需要,可以为新型工业园区、新型城镇清洁供暖,实现对化石能源的替代。超高温气冷堆核电可产生近千度的高温热,能用于大规模、持续、稳定制氢,是当前国际上公认的具有较大应用潜力的技术路线之一。未来,核能的清洁低碳、稳定高效的价值将进一步凸显。
(本文节选自中核战略规划研究总院科技带头人高彬在“看见·新时代核工业”媒体沙龙活动上的演讲《充分发挥核能作用,助力国家能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