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欧盟议会通过燃油车禁售法案一事引发全球舆论广泛关注,“欧洲禁燃”一词频频登上热搜。其实,燃油车禁售的说法在欧洲早已不是什么新鲜 事,几年前就有部分国家发布燃油车禁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欧盟也有类似基于组织层面的提案计划,只是后来因为内部成员国意见不统一而搁浅了。近两年,能源 短缺和地缘政治冲突的叠加影响促使欧盟开始进一步思考自身的能源安全和碳排放问题,并最终在燃油车禁售方面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具体而言,燃油车禁售法案要求,到2035年全面禁售非零排放燃油车。虽然围绕禁售法案欧洲内部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和争论,也有人质疑“欧盟禁燃”决心的坚 定性,但基于事物总是在曲折中前进的规律判断,禁售法案由以前的表决被否转向表决通过意味着巨大进步。从联系的角度看,燃油车禁售不仅影响欧洲,也会对全 球造成冲击。
石油消费在欧洲市场的“挤出”效应
欧洲是石油消费大户,禁售燃油车法案的通过大概率会导致渐进式的、始自当前的燃油车销量下降,这一行动势必会产生石油消费在欧洲市场的“挤出”效应。被挤出欧洲市场的这一部分石油卖家势必需要寻找新买家以维持自身利益,从而带动区域石油供需格局的改变。
目 前来看,俄罗斯石油出口改变流向将首当其冲,地缘政治冲突促其能源向东移的苗头已经表现出来。历史上每一次地缘政治冲突都会导致俄罗斯出口欧洲的石油规模 下降。从远期看,欧洲禁售燃油车,以及衍生的全球示范效应,将改变石油投资者的心理预期,抑制资源国和石油公司的油气投资及全球石油产能增长,最终可能导 致中长期原油供应量下降,以及油价相应走高。
对于中长期有石油需求的国家而言,这一局面的出现无疑意味着更大风险。中国是石油需求大国,目 前需求峰值尚未来临。虽然也在大力推进交通电气化,鼓励和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且目前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年度汽车销量的比重接近30%,但随着经济结构调 整,新基建和制造业升级带来的化工产品需求增加,将成为支撑中国能源需求新的重要力量。中国的炼油产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2022年为9.37亿吨。从生 产运行周期来看,未来这些产能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大量的石油生产消费作支撑。如果油价未来走高,中国经济发展成本可能上升。
为中国新能源企业提供业务拓展机会
欧洲禁售燃油车迈出了关键一步,未来还需要做大量工作,涉及汽车产业链硬件设施的完善、汽车产业政策的修订和跟进等。欧洲禁售燃油车势必需要新能源汽车的替代,由于其境内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缺乏,与新能源汽车大发展的目标严重不匹配,需要加快补齐短板。
中 国目前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构建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无论是上游锂资源的开发,还是新能源汽车制造和配套基础设施制造产能规模,中国均位居世界前列。欧洲在禁 售燃油车的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使得中国企业在欧盟有了理论上的业务拓展机会。从互惠互利角度分析,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延伸至海外,不仅有利于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而且可以满足海外需求,这是中国企业需要把握的机遇。
不过,看到机遇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面临的挑 战。一方面,全球上游锂资源开发竞争因各地新能源汽车大发展而日趋激烈。中国千人汽车拥有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更低于欧美国家,未来新能源汽车销量和拥有 量仍有增长空间。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的需求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电动汽车。电动汽车销量增长将引发锂电池需求持续增长,而中国锂资源供应相对缺乏,对海外 市场依赖程度较高。在锂资源供应趋紧的形势下,中国企业与欧美企业在全球锂资源开发市场的角逐在所难免。与此同时,锂资源供应紧张也会助涨资源国“奇货可 居”的心理,对外资开发本国锂资源的政策更加苛刻。近年来,玻利维亚、智利等国家的锂矿国有化就是例子。
另一方面,中国目前在新能源汽车制 造及配套设施生产供应方面也有产能优势,产品出口欧美市场份额较大。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明确的同时,欧盟更注重本土产业链的培育,有意识地降低对海外市 场的依赖,同时有很大可能通过碳关税等手段限制来自域外的新能源汽车及配套设施进口,对此中国企业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中国企业应统筹兼顾把握机遇和挑战
面对欧洲禁售燃油车可能引发的市场波动,中国企业应统筹兼顾,系统把握其衍生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抓住通过禁售方案产生的石油“挤出”效应机遇,拓展进口市场渠道,与俄罗斯、伊朗、沙特等资源大国进一步深化石油贸易合作,确保中国进口通道稳定。
其次,继续稳步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完善产业链配套,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形成新能源汽车成熟产业链,降低石油需求强度,通过石油替代将石油中长期内的溢价风险降至较低水平。
再 次,聚焦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竞争力开展工作。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契机,深化与智利、阿根廷、墨西哥等锂资源丰富国家的经济合作,互惠互 利,夯实锂资源合作开发基础。加大国内锂资源绿色开发力度,增强国内锂电池产业链竞争力,避免出现新能源汽车大发展背景下锂资源对外依存度过高的现象。
聚 焦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难点和堵点问题,加大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力度,增加产业链韧性,为海外市场拓展积累经验、创造条件。针对欧美和更多国家碳关税制度的 出台,重视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转型调整,增加生产制造过程中的绿电替代,通过技术革新减少碳排放,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加强产品碳足迹认证工作,为各 类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产品出口欧洲做好准备。(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
延伸阅读:储能市场值得关注的三大技术趋势
能源咨询公司伍德麦肯兹的储能市场研究团队近期发布了《2023年储能技术趋势》报告,重点探讨了储能系统市场动态如何推动锂离子电池部件和设计的发展。
该报告分为3个部分:一是储能系统电池与电动汽车电池加速市场分化。技术、市场、生产和政策因素推动锂离子电池市场格局快速变化。随着储能技术加快普及,储能系统电池的特殊性能要求与电动汽车电池性能需求的差异越来越大,推动储能系统电池市场越来越独立。
二 是在储能应用领域,磷酸铁锂电池正极化学发展加快。先进的硅基锂金属负极技术和全固态电池等新技术的重要目标都是提高能量密度。因此,它们会优先考虑电动 汽车和消费电子产品市场。相比之下,储能应用的电池在发展上更侧重于满足储能行业的特殊需求。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技术因安全性能高、循环寿命长、铁和磷酸盐 原材料丰富,成本更低,在储能系统市场上迅速受到欢迎。
三是降本需求推动储能系统电池尺寸和形状创新。280Ah大电芯正成为电网级应用磷酸铁锂电池的新标准,更高的容量(560Ah)和更长的循环寿命(1.2万次)也在酝酿中。但是,大电芯对于生产制造和安全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 电池形状来看,目前在电网级储能系统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方形电池。方形电池空间效率高,但生产成本也高,而且由于热管理效率较低,缩短了产品的使用寿命。相 比之下,圆柱形电池相对安全、便宜、易于生产,而且由于寿命较长,经济效率更高。预测未来十年,各大储能市场将使用最新一代大型圆柱形磷酸铁锂电池。
另一项商业化速度快且对固定式储能应用有吸引力的技术是钠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与锂离子电池相似,但对锂、钴和镍价格上涨的敏感度可能低于磷酸铁锂电池。(李芊睿)
链接:中国锂电企业积极布局海外市场
今年以来,中国锂电企业“出海”动作频频,包括厦钨新能、亿纬锂能、璞泰来、欣旺达、龙蟠科技等多家公司宣布在欧洲、东南亚设立子公司及布局产能。业内人士表示,本地化生产能更贴近客户和把握产业快速发展机遇。
据法新社报道,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中国锂电池制造商厦钨新能计划与法国欧安诺公司在法国北部城市敦刻尔克成立合资企业,计划投资额为15亿欧元(约合113亿元人民币)。
另 据其他媒体报道,亿纬锂能近日公告称,全资子公司亿纬马来西亚与PKL公司签订谅解备忘录,拟向后者购买目标土地,在马来西亚建锂电池制造厂。谅解备忘录 的签订将进一步满足该公司扩大圆柱电池产能规模的需求,以支持配套马来西亚及东南亚地区电动两轮车及电动工具制造企业,是其完善全球化产业布局的重要举 措。亿纬锂能此前还公告称,全资子公司亿纬匈牙利与匈牙利德布勒森市政府签订购地协议,拟购买位于德布勒森西北工业区的土地,用于生产圆柱形动力电池。
此 外,璞泰来拟在瑞典松滋瓦尔建设10万吨锂离子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研发基地。欣旺达在越南设立子公司,生产加工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的锂电池。龙蟠科技拟 通过下属公司,在印尼开发建设新能源汽车动力与储能电池正极材料规模化生产项目。璞泰来表示,此次投资建设负极材料生产研发基地,能有效满足下游客户供应 链管理和订单需求,有利于公司在深度绑定下游客户的同时,获取长期稳定的海外业务发展机遇。来源:中国石化 作者:李芊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