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资讯

山东东营:乘风起势,海上风起“绿电”来

渤海之滨,黄河尾闾,风从海上来,带动向“绿”而行的步伐。在山东东营,海上风电产业凭海扬帆、蓄力聚能,一幅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画卷徐徐展开。

走进东营港广利港区通用码头,红色门机和履带吊高耸矗立,与碧海蓝天交相辉映。不远处的海面上,一座座白色风车高约百米,巨大的风电机组叶片迎风而动。

广利港区通用码头的门机和履带吊。人民网 乔姝摄

“码头岸线长约337米,后方配套堆场面积约15.7万平方米。二期工程建设了两个一万吨级的通用泊位,加上此前的6个泊位,正式投入运营后,码头年吞吐量可以达到65万吨,满足150套风电机组装备装船出海。”东营广利临港产业园公司港产城融合发展部一级主办杨帅介绍,“二期码头投入使用后,将有效降低风电机组运输成本、保障交付时间。”

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海上风电成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十四五”期间,山东省在省内规划了总装机规模3500万千瓦的3个海上风电基地,东营便是其中之一。借助这一机遇,凭海临风的东营开发区加速布局海上风电产业,产业链条日益完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特征凸显。

中国海装、上海电气、三一重能、洛阳双瑞、中复连众……在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一批国内海上风电企业争相落户,涵盖风电主机、叶片、桩基及塔筒、发电机、齿轮箱、轴承等全产业链条。

山东金雷新能源重装有限公司是其中之一。“我们公司的主导产品是风电主轴,全球市场占有率达35%以上。”金雷重装综合管理部工作人员宋雪雪介绍,该公司掌握了风电核心部件铸造、加工、涂装等核心技术,可实现数控加工、全自动智能化涂装等,技术水平处行业领先地位。此外,通过运用数控加工、机器人喷涂、ERP管控、西门子操作系统等数字化生产工艺和精细化管理措施,工艺精度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促进海上风电核心部件研发生产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升。

向海图强,向风借力。2023年,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累计落地总投资248亿元的产业链项目28个,投产项目15个,全市力争到2025年产值突破500亿元,打造全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长、配套最全的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

“东营海上风电基地建成并网后,全年发电量相当于东营市最大发电厂的6倍,每年可节约标煤近10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2400万吨。”东营市广利临港产业园有限公司一级主办李凯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