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美国印度都在设厂:富士康这次真的要跑了?

来源: AI财经社

“富士康要跑”的声音,近期再度出现。

8月12日,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召开业绩说明会,会后,一篇题为《iPhone制造商说,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时代已经结束》的报道广泛传播,令富士康紧急发布声明,直言“我们没有这么说”。

这并非富士康首次自证清白。2019年6月,富士康曾在官方账号集中回应外界传闻,称自己没有抛弃华为、没有大规模裁员、不会撤离大陆、在美设厂是在局势变化之前。澄清搭配“我不是,我没有”表情包,似乎难掩委屈。

作为全球最大电子业代工厂,在大陆投资设厂超30年,负面传闻为何总围绕富士康?经久不衰的“要跑”的声音,又从何而来?

养活百万员工

传闻纷纷的原因之一,或许是富士康的神秘。据《郭台铭与富士康》一书,富士康园区安保森严,进门证要事先申请,车间不能乱转,相机不能带进厂区,否则没收。加上营收结构和财务信息不够公开,一度被认为是最不透明的公司。

但在郭台铭看来,此举是为保护客户隐私。他曾解释,不披露各事业体表现,是防止外界据此倒推各品牌和产品线的业绩表现,对苹果等客户带来冲击。“家里人知道的事情,不一定能说给外人知道。”

外界因此习惯从高管的只言片语中,猜测其在做什么,要做什么。

2017年,郭台铭两度进出美国白宫,随后突然宣布,将在美国投资100亿美元建厂,还表示,自己创业之初接到的第一张订单,就来自美国一家电视机企业,所以44年后,回到美国投资。一时间,“富士康要去美国”的解读出现,继而演变成群情激奋的“别让富士康跑了”。

之后,无论投资东南亚、美国还是印度,对于其动向的质疑从未停止,令富士康不得不一再重申,将继续深耕大陆,撤离一说纯属无稽之谈。

富士康的去留,为何如此牵动公众心弦?

作为大陆第一批港台企业,1988年,38岁的台湾商人郭台铭来到“电都要自己发”的深圳,买地建厂。在财新报道中,全球第一部iPhone,即在深圳富士康工厂诞生。时至今日,富士康仍是苹果最重要代工厂,2019年承担iPhone出货量的六到七成。在电子产业地位举足轻重。

庞大的用工及营收规模,以及对上下游产业链带动,令富士康成为各地方争抢的对象。

集团方面曾透露,2020年,仅深圳园区,富士康就有20余万名员工。在郑州、上海、北京等地,还有30余个园区。而据日经中文网,大陆员工总数据或达70万到100万人。

营收方面,2018年,富士康旗下17家法人单位入选中国出口200强企业,11家旗下及关联法人单位入选中国进口200强企业。2019财年,鸿海精密营业收入为5.3428万亿新台币(约为1.26万亿人民币),净利润为1153亿新台币(约为272.6亿人民币)。

有分析称,引入富士康,既能带动就业,又能提高GDP,不少地方对富士康相关项目大开绿灯,提供土地、税收、周边基础设施等支持。

大陆厂商的追击

富士康又是否真的要走?

对于其全球产业布局,8月12日说明会上,富士康表示,近年在美国周边的墨西哥、巴西当地,都有投资。目前有30%的产能在中国以外地区,高于其2019年6月提到的25%。眼下,公司在做产能调整,但关于产能在各国的具体占比,要到疫情结束后才能明朗。

也就是说,富士康的确正在中国以外地区,增加产能。

东南亚即是其投资地区之一。一富士康配套厂负责人告诉AI财经社,在越南建厂的竞赛中,富士康动作算晚的。据三联生活周刊,2008年前后,富士康在越南的北宁省拿下400公顷土地,计划将至少1/3的产能迁移至此,但因全球金融危机,未能成行。

到2018年底,据财经称,富士康“要挟”所有一级供应商,到越南办厂,以达到30%的本地制造标准。

相比广东,越南电子业流水线工人平均工资更低,但劳动力成本显然不是全部。“许多配套厂在越南投资,只是为了向富士康、三星等大厂表忠心,赚钱的不多。”该配套厂负责人说,“毕竟越南只有大厂,不像国内,还有华强北系,小厂没有选择权,成本他们说了算。加上供应链、交通物流等问题,办厂比较鸡肋。”但他也承认,2019年,情况发生变化,转移正在成为真实存在的需求。

有趣的是,富士康有意把鸡蛋放在更多的篮子里,苹果亦是如此。

近期,大陆厂商立讯精密通过入股纬创,进军苹果手机代工领域,直接瞄准富士康。而立讯精密创始人,正是昔日富士康一名普通员工,自称学习了前东家的模式。谈及此事,该负责人显得十分兴奋:“我认为立讯精密会追上富士康!”他说,比起猜测富士康是否“要跑”,大陆企业能否将其模式、管理、技术学到手,才是更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