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在网络上的帖子忽然就消失不见了,这可能是遭遇了黑公关的“有偿删帖”。
11月5日,国家网信办召开全国网信系统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网络“有偿删帖”问题专项整治,及为期1个月的网上“软色情”信息专项整治。
11月6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通过黑灰产平台调查发现,目前从事删帖服务的黑产仍然存在,报价最低可至500元/条,定制服务则需要看具体要删的“链接内容”。
披着“舆情监控”等外衣,“有偿删帖”仍在接生意
其实,“有偿删帖”等行为一直是被有关部门严厉打击的,但尽管如此,与之相关的黑产仍在边缘地带游走。
11月6日,有黑灰产从业者告诉记者,清除负面舆情往往需要删除大量链接,其可以以500元/条的价格提供服务,删除10条以上可以打九折。
另一位黑产从业者则表示,需要看具体链接的内容,根据内容才能报价,有些链接不保证能删,该黑产从业者还表示,除删帖外,还可以提供上微博小时榜热搜服务,该服务价格在500元至2000元间,但热搜内容不能与政治相关。
熟悉黑灰产业务的安全人士郭洋(化名)告诉记者,目前删帖的方式一般包括联系发帖人协商解决、联系网站管理员、请水军大批量投诉以及发律师函几种方式。“其中投诉反馈最为简单,许多平台不想惹麻烦,干脆删除了事,发律师函则是最终的办法,如果发律师函都解决不了,那就不好删了。”
郭洋称,其中最有效的方式无非是直接联系有删帖权利的网站管理员,但这需要删帖者具备相应的资源,目前最为成熟的删帖手法是在研究清楚相关平台规则的情况下,找到具体漏洞再通过大量小号举报的方式删帖。“不过,目前也存在一些人通过故意发布黑贴,当相关方找来删帖时再有偿删除的方式‘碰瓷’盈利。”
网信办表示,网络“有偿删帖”扰乱社会舆论,影响社会价值判断,损害网民和企业合法权益。专项整治要聚焦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严厉查处参与“有偿删帖”的各类账号、平台及相关人员,重点清理“招募水军”“删除差评”“负面优化”等推广信息及相关虚假谣言信息。集中处置参与有偿删帖的自媒体账号、批量转发虚假信息的“水军”账号。整治打着舆论监督名义敲诈勒索,及放任“有偿删帖”信息发布传播的网站平台。
监管打击之下,“有偿删帖”也不断改变伪装。郭洋告诉记者,删帖“生意”目前被包装成“舆情监控”与“搜索结果优化”等,一些网络传媒公司会与有删帖需求的企业或个人签订合同,虽然“删帖”这一关键词不会在这些合同中出现,但具体来看合同主要就是“有偿删帖”。
因“有偿删帖”获罪的案例并不鲜见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在2013年公布的相关司法解释,违反国家规定,以营利为目的,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删除信息服务,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发布信息等服务,扰乱市场秩序,构成犯罪的,即“个人非法经营数额在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经营数额在十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在裁判文书网搜索发现,因有偿删帖触及非法经营罪的事例很多。
如2020年11月2日,河北省衡水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刑事裁定书,根据该裁定书内容,武汉某传媒公司长期从事舆情优化、负面处理、网络有偿删除信息等业务,具体的服务方式是该公司联系客户,并将客户需要删除的链接发给实际删帖人曹某,曹某则“以营利为目的,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删除信息服务”,最终曹某获利32.71万元,传媒公司则将这笔删帖费用以1.5至3倍的价格向客户收取,赚取差价。
而在另一例2019年12月浙江省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的刑事裁定书中,被告人田某以营利为目的,从事有偿删除网络帖子业务。具体的删帖方式则为“田某购买刻章机等用于伪造材料,招募其他人担任业务员协助其在QQ群发布广告、招揽客户、接客户订单,伪造委托书、投诉函等材料给相关网站,并通过联系‘黑网站’管理员删帖或伪造委托书、投诉函等相关材料向网站投诉删帖或委托同行删帖。”最终,田某被判犯非法经营罪。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罗亦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