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的网红店又踩雷了,这是探店还是玩扫雷?”
每个城市,大概都有那么几家让当地年轻人深恶痛绝的热门餐厅。这些店铺往往品质未见多好,门口排号人数却不少,怒而差评后仍旧源源不断的客流量仿佛在提醒你,它存在的意义就是被拔草。
快用大众点评,随时随地发现踩雷店。/大众点评宣传片
近日,财经媒体“深燃”的一篇报道,让知名点评平台“大众点评”上备受诟病的刷单现象,再次被放到聚光灯下审视。
据悉,从专业公司联络商家、组织大V,到派单体验、发布评价,整个流程走下来,有着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而另一方面,普通商家也常常陷入“恶意差评”的要挟,一条来自大V的差评,往往会导致店铺的评分骤减。
当虚假好评和恶意差评越来越多,真实评价反而越来越少,这个曾经备受信赖的第三方消费点评平台,似乎正在失去自己的立足之本。
但事实上,对互联网稍有记忆的网友都不难发现,近年来一直饱受争议的大众点评,其实早就变味了。
在网红店的点评页,找差评比找对象还难
第10086次踩坑后,身在美食荒漠的小周终于开悟了——或许世上本来不存在必吃榜,刷好评的人多了,也就出现了必吃榜。
本以为新《广告法》实施后,活在广告里的各式彩虹屁都会绝迹,没想到,用户点评区倒成了最大的法外之地。
网友“一只猛犸卷”就对这种虚假繁荣的现象表示十分困惑——打开点评软件,甭管什么店,一水儿的五星好评不说,评语还夸张得吓人,动辄“当地最好吃的XX”“XX人绝对不能错过”“回国后吃过最正宗的XX”……
如此泛滥的好评,不知道食客是味蕾有问题呢,还是刚刚逃难回来?
无脑好评的背后,宽容的舌头和干瘪的钱包,两者必居其一。/《武林外传》
去年夏天,被群嘲的患癌up主“虎子的后半生”,无意中掀开了点评软件中部分“职业大v”生态的冰山一角。
有网友扒出了虎子的大众点评账号,发现虎子点评过很多家餐饮店铺,其中不乏海鲜、火锅等大众认知中的消费较高的场所,由此引发了“有钱吃饭,没钱治病”的质疑。
一句“阿龙海鲜环境优雅”,更是成为了绕不开的网络流行梗。人们想不通,一个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的人,即使胃口依旧很好,又究竟是为什么会如此积极地撰写点评?
这就跟大众点评的运营规则分不开了。
用户被鼓励频繁发布点评,以此来提高账号的活跃度以及中奖率(也就是大众点评上的“霸王餐”),从而获得免费或性价比很高的品尝美食的机会。
知乎提问里,有人已经发现了这个华点。
当然,无论是平台,还是提供霸王餐机会的商家们,都没有规定说体验了“霸王餐”就只能打好评。
然而,绝大多数体验者都会选择这样做。他们并非是存心欺骗,甚至还可能发自内心地觉得挺好,但前提是没花钱。
在没有产生实际花费的情况下,只要体验不是特别糟糕,留下一份图文并茂的好评,几乎是人之常情。毕竟,白吃又白喝,还要啥自行车?老话常说的“吃人嘴短,拿人手软”就是这个意思。
更何况,撰写点评本来就是这些职业大v的日常任务之一。
作为一个橙v(大众点评上的vip用户),每个月要完成不少于四条的点评,一旦完不成,下个月立马降级。降级后,不但vip标识会从橙色褪成灰色,相应的福利待遇也会受到影响。
某种程度上说,大v们也是平台的打工人。/Pixabay
看到这,职场老油条们大概已经嗅到了一丝KPI的气息。然而,对于这种陷阱,橙v用户并非没有察觉。
在大众点评的社区论坛里,一位发布过46条点评的杭州用户不无抱怨地表示,感觉自己变成了给点评打工的,“每天累死累活做任务,赚那几个破积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vip们辛苦做任务累积而来的积分,除了用来换购和抽奖,在消费时还可以抵现,500积分可抵5块钱。
然而,对于橙v们来说,写写点评就能吃喝不愁的好日子,似乎一去不复返了。上个月,人们纷纷收到来自平台官方的通知,从2021年1月1日起,不再有vip特权存在。
在相关帖子下,许多vip用户都表达了不舍的情绪。/大众点评社区论坛
你可能会想,此举虽然伤害了vip用户的利益,但要是能就此鼓励更多的普通用户活跃起来,从长远来看,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但问题就在于,在大众点评,普通用户已经越来越不愿意发表评价了。
“买花送军体拳,今天你挨揍了吗?”
在不少老用户心里,诞生于2003年的大众点评,在卖身美团成为“新美大”一员之前,一直是一款“小而美”的装机必备软件。
而从近年来的热点事件看,大众点评已经不满足于在商业消费领域乘风破浪,它有着向社会甚至法制版面进军的野心。
去年,在微博上闹得沸沸扬扬的“交大学生给花店打差评被打”事件,想必不少人还有印象。
事情的起因,是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名学生,在学校附近某花店订购鲜花时遇到了货不对板、配送延迟等问题,提出异议后又遭遇了店家在言语和肢体上的粗暴对待。
被媒体曝光后,人们惊讶地发现,这家店铺的问题其实由来已久,早在2017年就有发生过类似纠纷。
2020年9月,花店老板殴打交大学生事件引起极大关注。/微博@潇湘晨报
而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则是这家花店的大众点评页面,即使差评居多,却依旧能维持4.5星以上的高分(满分为5星)。在这金玉其外的包装下,平台方所扮演的角色耐人寻味。
据第一财经报道,平台面向商家的收费项目可谓琳琅满目。别的不说,仅仅为了能在大众点评搜索页面露出店铺Logo与推荐菜的照片,商家一年就要付出3600元的排版费。
如果说,上面这则新闻主要还是商户的素质问题,是极端个别案例的话,那么,平台方频频下场帮助商家隐藏差评的操作,就显得尤为可疑了。
一名小红书网友“豆豆龙”曾公开分享自己的糟心经历。为了操办婚礼,她选择了一家在大众点评上好评数众多的店铺购买了两万多元的喜糖,结果这家店从发货到配送频频掉链子不说,服务态度还很糟糕。
在拒绝了商家的“有偿删评论”提议后,这位网友却发现,自己的点评意外消失了。
此时,一位自称是美团点评平台工作人员的陌生人找上门来,之后发生的一系列对话,都足以收录进迷惑行为大赏——
这位“工作人员”,自称要“商家服务的不满意之处”,在了解之后却表示用户的个人体验不足为信;
一句话概括: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小红书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被用户问到“后台能否看到我被消失的差评”时,这位“工作人员”回答道,“能看到,但系统不通过你的差评”。
而更多网友的反馈来看,大众点评下场删评并非个例,但给出的理由却形态各异。
去年7月,日本博主inoryusei发布微博称自己第一次使用大众点评,就遭遇了删评。
这位博主与朋友慕名去体验了北京朝阳区一家“口碑被吹爆”的烤肉店,却发现口味不过如此。于是,他发布点评表达了失望之情。
尽管从点评内容来看,博主对于这家网红店的态度并非全盘否定,甚至还建议没吃过的人可以尝试,但在所有人都热烈鼓掌的情况下,鼓掌得不够大声的就成了某些人眼中钉。
而平台给出的删评理由,也在“博主本人就是日本人”的事实衬托下,显得愈发蹩脚。
在大众点评打差评,要做好被删评的准备。/微博
或许可以这样说 ,在没有利益驱使的情况下,大众点评用户们已经对于撰写点评不再有热情。
毕竟,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变味的大众点评,正在失去年轻人
大众点评上一次引发全民讨论,还是因为美团的一次蓄谋已久的改名。
从2019年初,江湖上就有传言称大众点评即将被美团更名并整合进一个app,就像摩拜单车被收购后那样。
2020年9月,靴子落地。“美团点评”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决定将公司名称简化为“美团”。距离成立“美团点评”还不到五年,大众点评就失去了自己的姓名。
尽管美团强调“名称的简化不会对业务方向、组织架构、公司运营等产生任何影响”,还是拦不住悠悠之口。美团在收购后的每一个举动,都成了对大众点评始乱终弃的证据。更有人说,大众点评从被美团吞并那天就死了,只是直到今天才埋。
尽管存在感逐年变低,但大众点评的实力仍然不可小觑。
根据美团发布的2020年Q3财报,人们不难看出,尽管“餐饮外卖”是美团收入的主要来源,但要说到利润,还得是“到店酒旅业务”,而这,正是大众点评的业务范围。
美团名声在外的外卖业务,利润还不到4%,仅为到店业务的零头。/美团《2020Q3业绩报告》
然而,利润上的丰收,并不意味着大众点评从此可以高枕无忧。
事实上,这家老牌的本地生活平台,正面临着核心用户的流失。
这两年,不仅老对手“口碑”紧追不舍,新秀“小红书”渐成气候,就连微信、高德等本地生活领域的新玩家也频频试水到店业务。虽然至今尚未折腾出什么水花,但大众点评已经明显感受到危机。
2007年,尚未被阿里收购的口碑网曾推出“千元搬点评”活动,鼓励用户将大众点评网上的点评内容搬至口碑网,并承诺赠送1000元淘宝币的奖励。这一活动引起大众点评网的强烈不满。
做ugc社区内容,只有提升app的活跃度和用户量,才能持续为公司赚钱。/Pixabay
愤怒的大众点评发布公开声明谴责了“点评搬家”事件,还给口碑网发去了法务公函。
十一年之后,还是同样的剧情,大众点评却将自己从原告席搬到了被告席。
2018年,陆续有小红书用户发现,大众点评上出现了自己的复刻版账号,不仅内容1:1复制,部分图片甚至还带有小红书水印,而这些用户均未在大众点评平台开通过账号。
小红书官微也发布了声明谴责大众点评的抄袭行为,称“小红书非一天建成,更不可能被一键复制”。
屠龙少年变成恶龙的故事并不鲜见。十几年过去,日渐做大的大众点评,也终于活成自己当初讨厌的样子。
无论是小红书等相近平台的流量冲击,还是短视频软件的异军突起,都说明了大众依旧需要点评。
但具体到平台,却不一定非得是大众点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