炣燃科技1月26日讯(安迪)备受关注的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不久前进行了二审,再次使“刷脸”话题进入了公众视野。
从这个“人脸识别第一案”,到济南看房者戴头盔进入售楼处,这些事件反映出人脸识别在使用中出现了很大争议,同时,人们已对这项改变生活的技术产生了警惕。
近日,新京智库对78款热门App进行了测评。测评发现,有67款App支持人脸识别。
在支持人脸识别功能的App中,46.27%的App没有明确的人脸识别使用协议,在人脸识别功能中没有征得用户同意。
此外,新京智库通过调查发现,在商场、景区、小区、办公楼以及政务机构不同程度存在人脸识别技术滥用的现象。
这些app在隐私政策里,虽然包含采集人脸识别等信息,但评测中95.52%的App并未在形式上加以突出,让用户清晰意识到人脸信息等生物识别信息被采集,而是将“人脸信息”与姓名等一般个人信息相混淆。
比如,在中国建设银行App《隐私政策》的信息收集内容中,提到“我行会收集您的个人基本资料、身份信息、财产信息、通信信息、生物识别信息、手机号码、签名信息,以帮助您完成电子银行注册,如果您拒绝提供这些信息,您可能无法开通电子银行或无法正常使用我行的服务。”可见,该银行将生物识别信息与个人其他一般信息都并列在一起强制收集。
在数据储存与保护方面,仅有2款App对人脸生物信息有特殊保护,而其他65款App都把人脸信息保护归结到个人信息保护里。
比如,中国建设银行App在《隐私政策》中提到,“我行会采取一切合理可行的措施,保护您的个人信息。”条款里并没有提到有哪些个人信息,更没有对人脸敏感信息采取特殊保护措施。
对于大家都非常关心的提供人脸识别技术的第三方企业信息,评测的67款App《隐私政策》中,都没有明确指出支持人脸识别技术的第三方技术企业具体信息,包括名称和资质。
最后,在允许用户删除个人信息方面,评测的67款App中,发现有56款App并没有提及用户如何删除个人信息的途径,有6款提及“有特殊情况可以请求删除信息”,有5款提及“账户注销时个人信息将被删除”。
近日,工信部发言人赵志国表示,为了更好地保护用户权益,工信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尤其是采取了专项整治,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从2019年启动,连续两年开展专项行动,重点是整治APP等违规处理用户个人信息、设置障碍频繁骚扰用户等四方面十大类的问题。从2019年到目前为止,一共实现对62万款APP的技术检测工作,责令2234款违规APP进行整改,公开通报了500款、下架了132款整改不到位、拒不整改的APP。下一步在这个基础上会进一步加大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