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腾讯新闻
3月30日,小米集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正式宣布进入造车领域。小米在公告中表示,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小米集团CEO雷军将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一位小米内部人士告诉腾讯新闻《潜望》,小米造车虽然名义上是雷军任CEO,但具体操作层面由王川负责,目前王川带领的造车团队已经集中到小米移动互联网产业园A栋一起办公,多个小米内部团队的负责人已被抽调到A栋,其中很多都是级别在20级以上的管理层人员。
在小米8位联合创始人中,除了雷军以外,林斌和刘德已经逐渐淡出业务一线从事幕后支持公司,黎万强、周光平和黄江吉离开了团队,洪锋主要负责天星数科,仅有王川既深得雷军信任又还有创业斗志,由他负责造车是情理之中的事。
上述人士说,在小米内部,大家挤破头都想加入造车团队,各个部门的人都在想办法争取能不能进入该团队,虽然目前集团还没有放出招聘和内推的消息,但是几乎人人都蠢蠢欲动,因为造车既然已经宣布,该部门在公司内部将一定是核心中的核心。
“造车是一个多么大的产业,其想象空间远不是一个路由器、音箱或手环可以去比的,甚至比手机本身还更有想象力,当然大家谁都想去。我一个同事的老板已经被抽调过去了,我同事这几天已经跟他老板打招呼希望后续把他带过去,我也给这位同事打招呼,希望他去了之后能帮忙把我也拽过去。”该人士说。
据悉,目前小米只是确定了要造车,关于具体如何造车的事应该还没有形成最终的结果,仍然在讨论之中,预计将很快就敲定下来。
深入研究蔚来 开始到处挖人
雷军在发布会上透露,今年1月15日,董事会建议研究集团一下电动汽车的前景,他自己一开始很抗拒,因为手机这场仗还没打完,不过最后公司还是开始调研造车。
事实上,早在去年12月,小米内部就已经开始研究国产造车新势力。一位小米管理层人士告诉腾讯新闻《潜望》,12月的一天,小米旗下某平台负责人与雷军开会,雷军告诉对方,“你们去学习一下蔚来”,随后该团队就开始深入研究蔚来,不但下载了蔚来App研究其运营,还四处打电话询问蔚来商业模式的亮点,尤其对蔚来用户体系的建设做了深入研究。
早年,雷军投资了蔚来,并介绍了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给蔚来创始人李斌分享小米社区运营经验。如今,蔚来已经成为车企社区运营的标杆,被很多同行研究和模仿,小米又开始反过来学习蔚来。
2019年底,蔚来深陷资金链危机,甚至一度濒临倒闭,李斌找到雷军求助,在做了相关研究以及评估风险之后,双方并没有谈拢,后来蔚来拿到合肥市政府资金支持,很快回血并实现销量和股价的暴涨,这是雷军很后悔的一个决定。
今年2月的一天,一位蔚来离职高管接到小米方面打来的电话,王川和其团队想找他聊聊,最后请教了很多研发相关的问题,并让其帮忙推荐人才加入小米,目前小米已经开始在各大车企相关的公司挖人。
一位汽车行业人士告诉腾讯新闻《潜望》,小米虽然到处挖人,但是其竞争力度是比不上2019年的恒大与宝能的,当时对于很多车企高管,这两家公司动辄可以开出千万年薪的承诺,但是同样的人才小米可能给不到这个年薪。
华为成X因素
雷军在发布会上说,很多人都在劝他造车,也有很多人劝他别做。“你们的同行都在造车,你们不做的话会不会落伍,也许将来汽车和手机就是一件事。”但与此同时,也有人指出,汽车工业太复杂了你们干不了,而且别的企业已经做了五六年,再做会不会很晚了。
做还是不做,这是个问题。雷军白天可以想出要造车的100个理由,到了晚上又会想出不造车的100个理由。
“我的同事说,只要小米敢造车,他就敢买。”雷军说,期待小米造车的朋友很多,在发布会前,小米官微做了调研,有92%的网友支持小米造车,会考虑购买。
雷军表示,小米进军造车,底气是因为有1080亿元现金总额,即便亏也亏得起,此外小米还有一万多名员工,会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进行研发。
不过,一位小米管理人士对腾讯新闻《潜望》表示,在小米决定是否造车的过程中,华为也成了小米考虑的重要因素。
上述人士说:“之前内部开会,也讨论过华为是否会回归主流手机阵营,如果华为再杀回来,对于已经分散部分精力去造车的小米而言就会压力很大。但是从目前形势以及全球高端芯片供应的情况来看,华为想回归主流手机领域的可能性已经比较渺茫,应该说这也是小米敢在手机和汽车两个领域同时作战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小米正式开始造车,就意味着整个公司将会有很大一部分人力物力财力都被分散到汽车项目上,这样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手机业务的发展。在手机和汽车领域双线作战,当面临OPPO、vivo和荣耀等手机品牌的竞争时就会更被动,如果华为再度回归,将会进一步加剧小米的竞争压力。
实际上,苹果已经在内部正式开始造车,并从特斯拉和蔚来北美挖了大量的人才加入,华为对于造车事宜也秘而不宣,手机企业中只有小米如此大张旗鼓宣布正式进军造车领域。
对于小米而言,造车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可让公司重新进入上升通道的行业,但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潜在风险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