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哈啰出行赴美上市:昔日老三能逆袭吗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在摩拜、ofo这些熟悉的名字离我们远去之后,哈啰出行传来了上市的消息。这是一个典型的落后者逆袭的故事,不可谓不励志。

4月24日,哈啰出行(下文简称‘哈啰’)正式在纳斯达克递交招股书赴美上市,瑞信、摩根士丹利及中金公司为联席保荐人。本次IPO前,蚂蚁集团全资子公司Antfin (Hong Kong) Holding Limited为哈啰第一大股东,持有公司36.3%的股份,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杨磊、GGV、成为资本、复星资本、春华资本等为主要持股人。

招股书显示,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哈啰2020年的财务指标,仍然实现了全线增长。2020年,哈啰营收为60.4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而这是在前一年营收增长翻番基础上实现的。而在全年的130亿元交易额中,顺风车业务和共享两轮业务分别贡献70亿元和58亿元。

在此背后,是共享单车不断提高的使用费,以及哈啰作为平台不断拓展的业务边界。目前,该公司已经布局了共享助力车、换电、顺风车、打车、本地生活服务等领域。

就在近日,啰出行企业发展部负责人任凌远在接受21Tech记者采访时表示,核心业务都是哈啰的主战场,造车是一个新战场,但每个业务都是独立的事业部。“ 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一直非常重视研发的投入,包括硬件研发和软件资源投入。制造两轮电动车,我们在投入上没有任何问题。即便是线下拓展需要资金投入,也完全在我们的可控范围之内。”

两轮业务现盈利曙光

财报显示,2020年,哈啰总交易额(GTV)为130亿元,年度交易用户为1.83亿,交易次数达52亿次。到2020年底,超过1/3的哈啰用户曾使用过该公司的两种或以上服务。而从关健的用户年度消费金额上来看,也从2017年的13.1元平均交易额,上升到了2020年的70.6元。

此外,共享单车的用户也正在向其他用户转化,其获客成本也因此大幅降低。在该平台上,有接近和超过一半的助力车、顺风车户和新接单司机及电动车新用户来自哈啰单车用户。

一向被视作“苦活”的共享单车业务,也出现了盈利的曙光。从其招股书来看,从2018年到2020年,哈啰出行共享两轮营收分别为21.14亿元、45.44亿元和55.03亿元。此外,在2019年和2020年,哈啰出行的共享两轮业务连续毛利为正,毛利率分别为6.4%和6.7%。

截至到2020年末,哈啰出行的两轮共享服务已在300多座城市(地级市及以上)运营。

一直以来,共享单车都是作为地铁和公交的补充,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需求。依托于近几年形成的这张出行基础设施网络,哈啰出行开始讲述“多元化”的故事,其目光瞄准的是本地生活和本地出行。

“生活服务是哈啰基于目前出行领域已经积累的业务基础,以及3亿用户去做的一个延伸和探索。但是,目前还谈不上是哈啰下一阶段的阵地。”2020年4月底,杨磊在接受21Tech等媒体采访时表示,哈啰出行的赛道不会仅限于共享出行。

彼时,该公司联合创始人、执行总裁李开逐也透露,“哈啰出行全网月活超6300万。基于用户基础,我们希望提供更多元、更丰富的出行及其周边的生活服务。出行本身就是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一部分,也是比较高频的业务。因此,它与用户的其他生活需求有比较大的自然延展和关联性。”

李开逐解释了哈啰出行布局本地生活的出发点,他仍然倾向于在美团、饿了么之外,去发掘一些潜在的需求。

冲出红海的逆袭者

时间追溯到2016年11月,哈啰单车在宁波首次上线,彼时共享单车正处于风口浪尖。行业老大摩拜单车成为资本严重的“当红炸子鸡”,则完成4轮融资走到了D轮,融资额接近1.5亿美金,腾讯、红杉资本纷纷入局。另一边,小黄车ofo已经完成6轮融资走到了D+轮,累计融资额接近2亿美金,背后是经纬中国、真格基金、金沙江创投等头部VC。

来自比达咨询的《2016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显示,ofo、摩拜两家共占据了91.3%的市场份额。从这一数据来看,留给其他共享单车平台的空间已不多。直到2017年4月17日,哈啰出行才宣布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

当时,公司联合创始人韩美在接受21Tecb记者采访时透露,这一轮融资由成为资本领投,老股东跟投。“中国这个市场足够大,我们认为还远远没有到饱和的阶段,也没有一家平台能够独吞这个市场。至少我们依靠精细化运营的思路,在部分城市已经实现了盈利。”

此前,她曾在阿里巴巴工作近十年,曾负责过阿里巴巴B2B业务,以及支付宝外卡全国业务。另一名联合创始人兼CTO江伟曾任淘宝中间件核心技术专家、携程框架部高级研发经理,公司团队近一半员工来自阿里巴巴。

就在摩拜、ofo等平台主要集中精力进军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时,哈啰出行所代表的第二梯队平台,则在二三线城市悄然布局并站稳了脚跟。韩美认为,摩拜和ofo并不能完全垄断市场,公司将深耕二三线城市市场,且在90%的城市的已经能实现盈利。

依靠精细化运作以及相对理性的补贴,哈啰出行在夹缝中活得并不容易,直到2017年年中蚂蚁集团入局。

事实上,蚂蚁集团在投资哈啰时,后者还处于行业第二梯队靠后的位置,甚至谈不上行业第三。“当时主要还是觉得创始人和团队都不错,然后投了他们以后,全方位的赋能,帮他们去做大。从整个业务协同,包括资本协同。”蚂蚁金服投资部总监丁铭后来回忆道,当时并没有过多考虑,纯粹是出于对团队的看好。

但无可否认的是,芝麻信用“免押”模式的推出,使得哈啰出行彻底脱颖而出。2017年上半年,蚂蚁金服先是撮合永安行和哈啰的合并,又在年底领投了哈啰总计3.5亿美元的D1轮融资,此后又有多轮加仓。

随后的2018年3月,哈啰出行正式宣布上线“全国免押金”服务,并开始加速在区域的扩张。反观另两名对手,命运开始直转而下。2018年4月4日,摩拜单车发布消息称,已经签署美团全资收购摩拜的协议。美团以35%美团股权、65%的现金收购摩拜单车,其中3.2亿美元作为未来流动性补充,A、B轮投资人及创始团队以7.5亿美金现金出局。

而ofo则在当年下半年进入了寒冬。拖欠供应商款项、融资困难、估值下降、收购意见无法统一等等问题,令ofo面临着一道又一道的坎。总的来说,共享单车已经不是资本关注的热点。无论是滴滴还是美团、阿里,对共享单车的需求都是作为流量的入口和交易场景,很难作为单独的模式存活。

而阿里巴巴的态度,则更加暧昧,无论是在投资还是合作上,都更加倾向哈啰出行。从2018年开始,哈啰出行与首汽约车、嘀嗒出行、高德地图、饿了么都已经展开了合作。

“只要能对用户带来价值,对用户体验带来改善,我们愿意和更多合作方在业务上深度结合,比如开放数据、产品的打通。”杨磊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坦言,阿里生态里面的企业,谈起来相对更容易一些,所以先从这些合作伙伴着手。

在ofo和哈啰之间,阿里是否只需要一个?如今,这一问题已经有了答案。

出行与O2O仍强敌环伺

如今,哈啰出行的对手摩拜早已变身为美团单车,而ofo则在累累债务中沉沦。即便它曾经完成8.66亿美元E2-1轮融资,阿里领投,蚂蚁金服等机构都曾经跟投。

一名接近阿里巴巴的投资人向21Tech记者透露,阿里巴巴之所以扶持哈啰出行,还是由公司整体实力决定的,毕竟哈啰一直处于正常运营中,基本能依靠自己输血。ofo前期巨量的亏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填补的。

“骑行本身就是一种商业化,你骑行就得付钱,还是要尽全力做到主营业务能转起来。不能说主营业务没有做好,就天天想着卖广告。一年亏几十亿,靠广告哪里卖得出来?”杨磊曾经如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共享单车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先易后难的生意。最初,你可以根据数据,把所有的车子投放在城市里最需要的地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车子会被大量骑散到各个角落里去。长此以往,整个生态将无法运营下去。

如今,在经历了无序竞争和残酷洗牌后,共享单车行业已形成了哈啰、美团单车、青桔单车“三足鼎立”的格局,理性的资本开始重新审视。对于创业者来说,自身输血至关重要。目前,哈啰出行整体业务还处于亏损之中。

资本重新开始审视这一行业。艾瑞咨询数据显示,中国共享两轮服务(包括共享单车和共享助力车)市场规模,已从2016年的初始水平增长到2020年的13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87%。预计到2025年,该市场规模将增至46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7.4%。

滴滴开始发力。今年2月,滴滴旗下青桔单车传出融资6亿美元的消息,去年4月,该公司完成一轮由君联资本、软银投资的10亿美元融资。除了在出行领域面临强敌,哈啰出行想要撬动本地生活的市场也并不容易,毕竟美团已经牢牢占据了市场龙头位置,且抖音也对此虎视眈眈。

目前,中国食物消费市场规模为4万亿至10万亿,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0万亿。但生活服务的线上渗透率仅有12.7%。为此,在巨大的市场空间,以及不确定性的双重影响下,各大巨头也开始为此储备资金。4月20日,美团发布公告称,拟寻求以增发股票和出售可转债方式,融资近100亿美元。

另一边,字节跳动也频繁传出IPO的消息。与之相对应的,是抖音在本地生活领域的凶猛进攻。自2月份以来,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所在的抖音同城页面中,团购功能出现主要的入口处,其业务模式涵盖到店餐饮、酒店民宿等方式。

对于目前的行业格局,一两家大平台还无法形成事实上的垄断。共享单车出行不同于出租车或者私家车共享的滴滴模式,是典型的重资产。随着边际收益的降低,共享单车平台注定不会无限制的发展,向其他轻资产领域扩张无疑是必然的选择。

根据招股书,2020年,哈啰完成9450万次顺风车服务,总交易额7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7.9%,市场占比为38%。但是,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哈啰出行仍然是刚刚起步。这个“多元化”的故事何时才能真正落地见效,仍然有待时间来验证。